百晓生 发表于 2023-5-25 01:02:09

《我们与恶的距离》豆瓣评分高达9.5分,善恶之间到底相距多远?

本帖最后由 百晓生 于 2023-5-25 01:03 编辑

刚播出三集,就拿下豆瓣9.3的评分,直至大结局评分还上升到9.5,到底是哪部神剧如此深受网友喜爱呢?

没错,就是最近刷屏的台湾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

小编抱着好奇的态度,认真地看完了整部剧,看完后只想说四个字:实至名归。



《我们与恶的距离》由一个揪心的“无差别杀人案”开始,激烈的矛盾从这个案件展开。然而,与过往的犯罪类影视剧不同,它像是一个被拉高了的镜头,不聚焦犯罪的经过,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去俯视整个事件以及与事件相关的每个人。不得不说是一个很新颖的角度。

所谓无差别杀人,指的是没有目的、随心所欲的杀人。这部剧关注的不是杀人本人,而是犯罪行为引发的后续连锁反应,在这种连锁反应中,加害者亲属、被害者亲属、被害者与加害者的身份并非是固定的,也就是说,当加害者变成受害者,当受害者变成加害者……这就是我们与恶的距离。



对于犯罪,人们直观的反应是杀人偿命,关注的是犯罪者是否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很少会去关注罪犯杀人的内在原因,关于杀人动机我们一般都草率地归结为原生家庭的影响或者这个人是天生的变态、精神病。

《我们与恶的距离》看到最后,你可能也会跟我一样发出以下一系列的疑问:

为什么李晓明杀人后,他的家人要被社会这么排挤?

他的家人做错了什么?是将他带到这个世界上吗?

可是,对于一个新生命,谁又能够在其出生时就预判到他长大后会做什么呢?



是没有好好教育他?可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往往不及他所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同龄人的话等那么深刻。

全天下没有一个爸爸妈妈要花个二十年去养一个杀人犯。
以前就觉得说,小孩子生病啊,吃不饱,没钱付账单这样,就觉得那日子过得很凄惨了。可是后来才发现说,再大的折磨和悲哀都比不上自己变成杀人犯的妈妈。

前一句是杀人犯李晓明母亲在王律师找她出面时说的话,后一句是李妈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

这两句特别让人心酸。可怜天下父母心,当自己的孩子犯了错,李爸爸和李妈妈只能变卖家里的财产去赔偿受害者,尽管车水杯薪;他们下跪鞠躬道歉,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真诚的道歉,虽然不一定能得到原谅。

可是媒体并不愿意报道他们的歉意和实际行动,也没兴趣了解他们在遭受社会舆论打击之后的悲惨生活。媒体只是热衷挖掘边边角角的八卦消息,试图找到李晓明的变态与原生家庭之间的关联,因为吃瓜群众想知道的就是这一切,为了迎合受众,大部分的媒体就成了无良媒体。

为了获得流量而肆意放大甚至歪曲事件的真实性,以偏概全地报道那些能够博得关注的素材,媒体的这些做法跟帮凶又有什么区别呢?



更别说网络上那些自持正义的键盘侠们,一个个言辞激烈、义愤填膺,仿佛只有无处不在地讨伐李晓明及其家人,才足以惩罚杀人犯的罪恶,才足以慰藉受害者的悲惨遭遇,才足以避免同样的悲剧再次发生……于是,仅凭媒体对事件的片面报道,大众盲目断定李晓明家人也是这场无差别杀人案的加害者。网络舆论其实同样杀人,而且杀人于无形。



当今已是文明社会,我们应该更注重人权和法治精神。《我们与恶的距离》这部剧对人权与法治精神的探讨也发人深省。

当杀人犯的辩护律师走出法庭,就被庭外的围观人群泼了一身的粪便,这种过激的行为代表的还是正义吗?冷静下来想想,难道一个被贴上杀人犯亲属标签的人,就连作为个人的权利都没有了吗?连做人的尊严也没有了吗?

这也是本剧最深刻的地方——保持冷静,保持独立的思考,才能让我们不至于也成为“作恶”的一份子。



此外剧中还探讨了受害者与加害者的“转变”,也就是天使与恶魔之间的微妙距离。

比如身为受害者家属的乔安(贾静雯饰演),由于失去了儿子,导致精神受到严重摧残,性情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她在对待犯错误的下属时,竟然用最伤人的言语去攻击对方,面对即将生产的孕妇也丝毫不讲情面,用尽全力去苛责每一个人,以此宣泄心中的负面情绪。一步一步地,从受害者不知不觉变成了一个害人的“恶者”。

也许是在告诉人们,人性是复杂的,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善恶有时候只在一念之间。因此,反思人性,往往比愤怒更重要。



把这部剧推荐给大家,也是希望大家都能更努力地去守护好心中的善,更坚决地抵制人性中的恶。



来源:百家号 80后影视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们与恶的距离》豆瓣评分高达9.5分,善恶之间到底相距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