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旅行者 于 2024-1-24 01:06 编辑
广西有56个民族,。12个世居民族,境内其他44个少数民族均有居住。
1、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世居民族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2个,另有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白族、藏族、黎族、土家族等40多个其他民族成分。壮族是广西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2、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其中广西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约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60%。
3、广西是全国仫佬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约占全国仫佬族人口的90%;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也是我国毛南族最大的聚居区,有7万多人;广西是中国京族唯一的居住地,境内其他44个少数民族均有居住。
4、世居广西的11个少数民族,除回族使用居住地的汉语方言外,均有自己的语言,分别是壮语、京语、瑶语、苗语、侗语、仫佬语、毛南语、京语、彝语、水语、仡佬语。使用水语、仡佬语的人口呈下降趋势,已属濒危语言。
而汉语方言也有粤语、西南官话(桂柳官话)、客家语、平话、湘语、闽语等六种。
1、壮族。
壮族,旧称僮(zhuàng)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
壮族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
1965年10月12日,根据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提议,并征得壮族人民的同意,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为强壮的“壮”字。
壮族的节日多与汉族相同,春节、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汉族民间节日,也是壮族的岁时节日。壮族比较具有民族特点的节日是“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
壮族1589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5.79%,是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壮族为广西的土著民族。主要分布于南宁、柳州、崇左、来宾、百色、河池6个市。
2、瑶族。
瑶族,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瑶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中国最长寿的民族之一,传说瑶族为盘瓠和帝喾之女三公主的后裔。
瑶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小节几乎每月都有,各地过得也不尽相同。大节日有春节、清明、社节、盘王节、“祝著节”、“耍望节”等。春节期间,瑶族人民举行唱堂歌、打铜鼓、赛陀螺、射弩、围猎、抛绣球、斗画眉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
瑶族150.02万人,占8.10%,主要分布在柳州、桂林、贺州、百色、河池、来宾6个市。
3、苗族。
广西苗族主要居住在融水、隆林、三江、龙胜四个自治县,其余则散居于资源、西林、融安、南、都安,环江、田林、来宾、那坡等县(自治县)境内。广西苗族自称“木”、“蒙”、“达吉”,他称有偏苗、白苗、红苗、花苗、清水苗、栽羌苗、草苗等。
广西苗族除了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苗年外,其他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但其活动内容则有所不同。
苗族47万人,占2.54 %,主要分布在融水、隆林、三江、资源、西林、龙胜、南丹等县(自治县)。
4、侗族。
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献中被称为“黔首”,一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侗族主要从事农业,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水稻已有悠久的历史,兼营林业,农林生产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广西侗族主要分布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侗族32万多人,占1.73 %,主要聚居在三江、融水、龙胜3个自治县。
5、仫佬(Mùlǎo)族。
仫佬族,民族语言为仫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字。在广西,仫佬族多数聚居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东门、四把、黄金、龙岸、天河、小长安等地。少数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融水、融安等县。
仫佬族有着十分丰富的节日文化,一年之中有许多节日,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日,这是因为仫佬族除了拥有春节、元宵、春社、清明、端午、秋社、中秋、重阳、灶王节等当地壮族、汉族共同的节日外,还有不少带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在仫佬族,即便与各民族共享的节日,也别具民族风味。
仫佬族17万多人,占0.92%;主要聚居在河池市。
6、毛南族。
广西毛南族自称“阿难”或“哀南”(单称)、“窘南”(众称),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译成汉语即是“毛南人”的意思。壮族人对毛南族的称呼是“布南”、“稳毛南”等,译意也是“毛南人”。
“分龙节”是广西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在农历五月间进行。20世纪初叶之前,每年过节都先聚众于庙堂内外活动,故又称为“庙节”或“五月庙节”。
毛南族 7 多万人,占0.38%,主要聚居在河池市。
7、布依族。
布依族由古代僚人演变而来,以农业为主,布依族祖先很早就开始种植水稻,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布依族有许多传统节日,除过大年、端午节、中秋节等与汉族相似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都具有本民族的固有特色。
8、京族。
京族主体在东南亚,广西的京族主要分布在防城港市,主要聚居在东兴市江平镇的澫尾、山心、巫头三个海岛上,三岛素有“京族三岛”之称。
京族的民族节日主要有“哈节”、“春节”、“中元”、“食新米节”等。“哈节”是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举办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岛在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在八月初十,红坎村在正月十五。
“哈节”在“哈亭”中举行,各地都建筑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结构牢固,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屋顶的屋脊正中塑有双龙戏珠的喜庆形象装饰。哈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上设有京家人信奉的诸神神座。殿内的柱上都雕写着具有民族习俗特色的楹联或诗词。
京族2.15万人,主要聚居在东兴市江平镇的万尾、巫头、山心三岛。
9、水族。
水族,是中国南方由古代“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的单一民族。水族古文字体系保留着图画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兼容的特色。广西北部的河池、南丹、环江、融水等县市均有水族村落分布。
水族1.35万人,主要分布在融水、宜州、环江和南丹县(自治县、市)。
10、彝(yí)族。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地区和方言不同,彝族支系繁多,有许多不同的他称和自称,主要的他称有“夷”、“黑彝”、“白彝”、“红彝”、“甘彝”、“花腰”、“密岔”等。
节庆是各地彝族生活方式和习俗的集中表现。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事节庆;有以祭祀神灵、祖先为主的祭祀节庆;有以追念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为主的纪念节庆;有以欢庆丰收、庆祝胜利为主的庆祝节庆;有以歌舞戏曲活动为主的社交娱乐节庆等。
彝族0.72万人,主要分布在隆林、那坡和西林县(自治县)。
11、仡(gē)佬族。
仡佬族,族源和古代僚(lǎo)人有关,民族语言为仡佬语,属汉藏语系,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仡佬语崇拜祖先, 奉祀竹王、蛮王老祖、山神。广西的仡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
仡佬族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祭山节”、“端午节”、“吃新节”、“中秋节”、“重阳节”、“牛王节”、“敬雀节”、“捉虫节”等,其中最隆重的莫过于过春节。
仡佬族0.28万人,主要聚居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占全区面积的60%以上。
12、回族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回族大致形成于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备时期,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终形成的时期。各地回族还以不同的形式参加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回族人民的彻底解放指明了方向。
不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回回民族在历史上都涌现过不少杰出的人物,对当时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回族3.1万人,主要分布在南宁、柳州、桂林3个市的城区及所辖的灵川、临桂、永福、鹿寨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多民族聚居地,在这里文化交织,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民族也出现了部分汉化,当然在民间寨子里或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我们更能感受到浓浓的民族风情,愿各民族团结,完好的继承民族特色。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其中广西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约有150多万人,约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60%;是全国仫佬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有17万多人,约占全国仫佬族人口的90%;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也是我国毛南族最大的聚居区,有7万多人;广西是我国京族唯一的居住地,京族人口2.15万人,是我国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境内其他44个少数民族均有居住。 2003年末,广西总人口485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52.14万人,占38.13%。
|
|